自理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融入社会都非常重要。可是有时候,家长们会发现,明明在成年人眼里最简单、最基础的自理能力,放到孩子身上却总是学不会。其实我们或许是缺乏了一点换位思考的小技巧,忽略了孩子的心智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也没有帮孩子把任务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行为学理论,如链锁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发展自理能力。
什么是链锁法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我们的行为往往是由很多反应组成的复杂的行为,我们把按顺序发生的一系列行为称为行为链。如“洗手”这一行为,其实是由“打开水龙头-在水中搓洗双手-取适量洗手液-用泡沫搓洗双手-用水将泡沫洗干净-关水龙头-擦干双手”这一系列的行为构成的。
链接则是用来教给我们的孩子完成行为链的方法,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我们往往需要先进行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链锁的方法包括正向链锁、逆向链锁、完全任务呈现等等。在教授孩子较为简单的自理能力时,我们常常用到正向链锁法和逆向链锁法。
正向链锁与逆向链锁
正向链锁是指先教孩子行为链的第一步,等孩子学会了之后再教第二步,慢慢地让孩子掌握一整个行为链。

而逆向链锁则恰恰相反,它是先教孩子行为链的最后一步,等孩子学会了之后,再往前推,教授倒数第二步,直至孩子掌握一整个行为链。

不同点:
1、正向链锁先教行为链的第一步,而逆向链锁先教行为链的最后一步;
2、由于逆向链锁法每次完成时,孩子都能得到一个自然的强化物,而正向链锁法需要引入人为的强化物,因此在任务较难或孩子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使用逆向链锁法。
相同点:
1、它们都需要先进行任务分析,将行为链分成多个“刺激-反应”的小步骤;
2、它们每次教学都只教1个小步骤,再串联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理能力,选取合适的方法。例如,叠被子就比较适合用正向链锁,因为如果孩子不能学会第一步:独立把被子铺平,先学后续的折叠意义是相对不大的,同时,叠被子需要进行一定的步骤顺序记忆,运用逆向链锁法可能会与真实生活中的行为步骤顺序相反。
我们也需要在做完任务分析后,评估一下小朋友哪些步骤已经会了,哪些步骤还不会。从孩子相对已经掌握的步骤开始进行教学,选择合适的链锁法。
当我们把链锁法运用到自理能力的训练中
不管是选用哪一种训练方法,在训练开始前,我们都可以给孩子进行一个行为链完整流程的示范,同时结合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行一定的语言提示。如果孩子的能力较弱,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行为链的每一步都需要制作),给予孩子一定的视觉提示。同时,在自理能力能力的训练中我们都需要强调3个重点:任务分析、辅助与消退。
任务分析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把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的可以教授的“小单位“。例如,”洗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链,但是”打开水龙头“就是一个可教授的、足够简单的细小单位。我们在进行任务分解时,一定要注意分解的每一小步都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困难。
而辅助与消退需要在训练中结合使用。对行为链中分解的每一小步,在确定孩子无法独立完成某项单位任务时,要及时给予孩子辅助;同样,在孩子基本掌握后也需要及时撤去辅助,以确保行为链中的每一步孩子都能独立完成。
本次推文主要从链锁法的理论层面介绍了自理能力的行为训练,后续的推文将推送具体自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
-END-
撰文 & 编辑 | A.J.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同行转载,请加康谱睿启小助手微信:kblbzcn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