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听说过 “地板时光”的人可能都会想到趴在地上和孩子一起玩。但大名鼎鼎的“地板时光”只是趴地上玩儿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地板时光的更多知识吧!

01 关于“地板时光”
斯坦利·格林斯潘——“地板时光”一词是美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作为主要创始人提出的关于孤独症康复方法的通俗名称。
它的确有“趴在地上和儿童玩,促进儿童发展”的意思,但地板时光只是个“小名”,全称DIR地板时光(DIRFloortime),更为学术化的术语是“基于发展、个别差异和人际关系的模式”,一个让人惊喜的理论框架!
02 “DIR地板时光”理论框架
“DIR地板时光”也称为一个模型(model),叫做“发展的、个体差异的、基于关系的模型”。做成可视化效果是下面这样的:

D(developmental / 发展的)
表示儿童的社交发展阶梯。用地板时光的术语来说就是“功能情绪发展能力”(Functional Emotional Developmental Capacity)。从网上查找“地板时光”关键词,这一部分是出现最多的内容。
I(Individual differences / 个体差异的)
表示每个儿童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比如,有些儿童听觉过敏,去吵杂的室外就非常抗拒,情绪不好。当他在室外时,可能不停做一些自我刺激的行为,不理人,注意力不集中。他本来有的高级别的社交能力就表现不出来,只能处于最低级别里做自我调节。所以,个体差异(I)是会影响社交发展(R)的。
R(Relationship based / 以关系为基础的)
儿童与妈妈稳定的依恋关系,和谐的情绪互动,能让大脑分泌催产素等物质,也能让大脑前额叶顺利工作,这时儿童展示出最高级别的社交能力,甚至发展出高于最高级别的能力。
比如,一些不太会执行指令的孩子,在“高兴”时就会去执行一些指令;一些平时家长觉得“认知比较差”的孩子,在高兴时或者自己喜欢的领域,又明明展现出跟NT小孩差不多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些偶尔展示出的“高级别”能力,事实上都是有据可循的。

所以,关系(R)是会影响社交发展(D)的,而且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稳定和谐的情绪互动,好的依恋关系和足够的安全感,可以促进儿童情绪、认知的成长,也可以减少刻板行为。反之,过度的压力、惩罚、情绪剥夺会让大脑产生有害物质,也会让大脑中各个部分不能整合工作,很容易让儿童学得很慢,变得更刻板,更不与人交流。

“D” 、“I”、 “R”是相互影响的
家长和康复师们如果要促进儿童的社交、情绪、认知能力发展,帮他们攀爬上社交互动的阶梯(D),就需要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成功的互动关系的经验(R),也需要了解和遵从他们的个体差异(小年龄需要干预处理)(I)。当以上条件得到满足,干预措施才能有最大效果。
真正使用“地板时光”的康复师是这样工作的:当他/她“趴在地上和孩子玩时”,脑子里不停分析着“社交级别在什么级别了?”、 “现在是利用了什么感官系统在作用?”、“怎样调节关系,把互动往更高级别推进?”
03 如何了解儿童社交发展情况?
格林斯潘博士对儿童早期与人互动的方式,总结出了“里程碑”式的阶梯。儿童从出生到4岁左右这个阶段,逐渐“攀爬”这些阶梯,从而有了发展认知、社交、情绪、语言和形成自我的基础。
早期互动方式共有六个基础级别——
社交发展阶梯一级 ✦自我调节+对周围世界的兴趣
在这一阶段,儿童发展出既对世界的景象、声音和感觉产生兴趣,又可让自己保持平静状态的双重能力。

社交发展阶梯二级 ✦社交参与+与人相处
在此阶段,儿童发展出与人建立联系的“愿望”(即儿童发自内心地与人互动)。

社交发展阶梯三级 ✦ 双向沟通
这一级别儿童开始通过明确的手势、声音、眼神,与人进行双向交流。重点是儿童开始有沟通目的性了!

社交发展阶梯四级 ✦ 解决社交问题+调节情绪+产生自我
在第四级中,儿童开始使用一系列动作,跟人产生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与人产生关系解决问题才叫解决社交问题;如果没有与人产生关系只能叫解决问题,没有社交的属性)。由于能够通过社交解决问题,情绪调节也开始发展。儿童通过不断与人交流获得自己的感受,了解他人的回应,“自我”也逐渐产生。

社交发展阶梯五级 ✦ 象征思维、简单场景游戏
这一级别,儿童开始将行动与知觉分开,开始将个人感受用象征符号表达出来。

社交发展阶梯六级 ✦ 情感思维+逻辑性
这一级别,儿童将不同想法用逻辑连接起来。也能够解释情绪的原因。能够自己发明游戏建立规则。

以上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基石,帮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一个美好家庭的一般发展儿童,通常从出生到4岁左右,会自然发展出以上各级别的能力。如果有发展障碍的儿童,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来攀爬这个阶梯。好消息是,格林斯潘博士的研究表明“没有孩子是在干预后没有效果的”。如果是一个NT孩子,但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教育方式有严重欠缺,他/她在一、二级能力的发展上可能会有很多欠缺,比如情绪控制不佳、不容易建立亲密关系等,并且可能持续到青春期和成人阶段的情绪和与人交往。
如果只做表面“看得见的”能力的干预,可能只训练了儿童四级以上的技能,忽略了核心基础能力。比如:用物品促进“拉眼神”,只做“听一步指令、二步指令”,孩子害怕陌生环境,父母却直接离开任其哭喊等情况。这些儿童的安全感,调节能力,对人(类)的兴趣,以及由此萌发的主动沟通玩耍的能力,都被忽视了。由此可能导致训练进展很慢,或使用技能很刻板;而且也并不容易“训练”更高级别的能力。
格林斯潘博士认为,儿童与人互动的能力,是首先需要与成人进行成功的情感互动来促进的。这种情绪互动的体验,是儿童发展认知、社交、情绪、语言,以及建立自我的基础。
【END】
文章作者 | 康谱睿启OT督导 Irene
来源 | 公众号: OT阿润的地板时光
配图 | pexels.com&康谱睿启小编
排版 | 康谱睿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