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持续走高的温度将家长的热情也拉到最高,7月17日(星期日)深圳市脑机融合孤独症研究中心(康谱睿启儿童成长中心)特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语言障碍专科医生杨峰博士在中心开展线下讲座+面诊服务。

专业有趣的内容分享+积极踊跃的现场互动,让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飞速而过,本场讲座的干货知识课代表也帮大家整理好了,一起拿小本本记下吧~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语言问题?
语言发展的基础包括:感知、认知、运动、环境(社会认知)。
感知/环境
感知即嘴巴的感知,音调的感知。
小朋友对语言信息的感知特别重要,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识别包括:能听到但不一定能听出有差别及听不出来。
幼儿语言系统发展轨迹:
4-6个月之前:大脑能够识别全世界的语言信息,这是天生的一个能力。
6个月之后:大脑会对周围语言产生修剪,对应的神经突触也会减少。
这就像是接通电线,一开始全部接通,但在日后的工作中会将那些不通电的逐渐拔掉。同理,用进废退,大脑也会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出现的内容删除修剪。
认知
即不是假懂,要真懂:
不是让孩子机械式地记住卡片上这个是香蕉、这个是葡萄,那个是西瓜,唯工具论去训练孩子,而是将训练放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去超市、在户外,知道这是小鸟,小鸟怎么叫、小鸟怎么飞,当你在模拟小鸟飞翔的动作,孩子也能够知道。
运动
孩子不会说话是不是嘴巴的问题?
杨峰博士表示,是有一定的关系。
什么动作容易模仿?
类似于拍手、跳一跳、转个圈这样的“大动作”容易模仿,难度升级一些,例如小朋友用手拿笔在纸上画,观察他拿笔是大把抓,还是用手指头去捏;动作是胡乱画,还是模仿你画个圈。后者难度更高,动作更精细,而越精细的动作要求的神经元越多。
同理,嘴巴也一样。让小朋友说“紫菜”,这太难了,就好像让小朋友写数字一、二,他可以,但是让他写一个“长”字,他就写不了,因为对他的能力而言太复杂了。
嘴巴动作的发音和嘴巴的精细调控有关系,即感知觉问题(也叫本体感觉)。
例如有些孩子嘴巴不敏感,表现为总是流口水,用小刷子刷他嘴巴他没有什么感觉,喜欢咬东西;而有的孩子却过于敏感,这样也不行。家长若发现孩子有类似的问题,最好去进行感知觉的测试和训练。


语言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可以理解为概念和符合的匹配,即反复建立(对事物的)感觉和说出词语的联系。
建立孩子在此情此景之下,这个词的发音和当下感受的匹配,一次不行就多次,反复练习,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建立联系的过程,请一定是一手体验,而不是二手知识(例如扔卡片学习就是二手知识),生活场景的教学才最有意义。
语言学习小贴士
孩子学语言,建议一定要打好这些基础哦
1. 沟通动机及方式
2. 目光接触/视线追踪
3. 轮流作转
4. 专注力
5. 模仿能力

杨峰医生在讲座后为家长答疑
当天,BrainCo 强脑科技资深科学家杨锦陈博士也亲临到现场,在讲座最后,杨锦陈博士表示,接下来由BrainCo 强脑科技研发的开星果脑机接口社交沟通训练系统也将会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共同赋能儿童康复。作为一种全新的康复路径,脑机接口干预的长远意义在于从大脑生理发育上提高孩子的能力上限,显著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双杨博士,线下面诊
讲座结束后,杨峰博士为深圳地区的家长提供一对一面诊与家庭干预指导,杨锦陈博士亦为有需要的家庭深入讲解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孤独症干预上的应用及成效。

本次“线下讲座+面诊服务”架起了康谱睿启与科学家、医生、康复师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共同助力儿童康复。在将来,BrainCo 强脑科技、康谱睿启儿童成长中心也将持续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为广大特需儿童家庭带来科学、高效的干预服务与解决方案,帮助每一个谱系儿童家庭拥有更好的未来。
- end -